流動風憬的片刻。
活著並不能存在著什麼,惟有透過拍攝過的影像,方能證明生命曾經存在的時刻。
生長在台灣,執著於生活純粹風景的影像設計工作者。
大地賦予了我們生活溫潤的本質,透過四季五感與光影潤飾氛圍;影像是生活當下的風景,與自我對話過程所交織產生的情緒。
那是屬於自己的風景,無論是流動的旅途,亦或是日常的場景,都是決定影像凝結的迷人之處。
“所有的靈感都來自於生活所駐足的土地。”
攝影結構的獨特性,如同繪畫,散文與書刊編輯,攝影是主觀,而且是一個未知性的可能存在賦予觀看者給予更多想像的詮釋;這種行為為人們提供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另一個看法,照片在觀看的一刻產生意義,在於在照片中能夠辨認出某人、某物或某地方。 這是一個曖昧的過程,充滿的不確定性;拍攝照片,整理照片與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了我們生存的世界,也是證明體驗過的紀錄;然則,這並非真實的存在,而是主觀性的加諸個人觀看的角度在任何事物上。
攝影構圖與觀看照片的過程是一種共同對話的行為,是否曾有似曾相似的經歷,來到一處環境看到美景,所感受到的並非當下所凝視的風景,而是過去曾看過的構成元素所形塑出來的類似影像?
如此交揉「心理」與「當下」、將「過去」轉變為「現在」, 這種由多層次所建立的時間影像,也因而成為一種「不確定性的真實過程」 ,從圖像構築出來的序列對話 ── 一種曖昧的空間特質,像水波一樣,一切場景皆能能重複自身,也參與自我特質的建構,對觀者與攝影者而言,成為當作一扇觀看世界的窗子 。
—— THINK SIMPLE
ALL ABOUT PHOTOGRAPHY
|生活的延伸
攝影是一種語言,能夠表述內心所想像的世界。
當拿起相機,透過觀景窗,凝視,按下快門,這時各種千絲萬縷的思緒在一瞬間完成,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綜觀攝影發展的歷史,始於十八世紀後期,為協助繪畫者在透視練習的工具,爾後在十九世紀逐為上流社會展現社交名片資訊的表現法(類似於現今的Facebook個人簡介);到了二十世紀三零年代,隨著經濟娛樂、相機工業發展、戰爭等因素,開始有媒體使用照片作為取代傳統繪圖印刷的媒體新媒介,攝影開始變成訴說真相的模本。當今社群媒體衝斥的時代,影像充斥我們生活片刻的世界,每一刻都要我們注視,結果我們都在影像世界中迷失,甚至使我們變得麻木。 包括報章、雜誌、海報、廣告、電影、電影、家庭生活照片,無不由攝影影像構成,但我們很少去思考這些影像,這是非常危險的。
藉由拍攝的工具,無論是手機或是專業相機,攝影的行為與過程,成為了重新檢視自我與瞭解自我的過程與開端,也展現了每個人所經歷揉合出的意境。漢寶德先生曾在其著作「談美學」內文指出,所謂的意境,即是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悲歡離合的故事中,所延伸出來的精神詮釋,即是—澄懷觀道。過去近十年的歷程中,從景觀設計、平面與商品商標設計、策展活動至國土保育規劃,會發現所做的一切只是自己對環境的呼應對話——找尋自我追求的價值,一個美的生活褶學;攝影,成為更容易說明內在情緒的方式,更能輔佐文字所構築的想像影像。
拍攝完照片後予以調整影像的基調,經由這過程所呈現的影像,重新檢視思考當下與現在情緒的催化反應,即成為心裡風景的體現,讓自己與觀者走進這不存在的時間場域。
|攝影,是感受品牌與設計工藝的精神詮釋
“當你開始喜歡著一部傳統相機時,便可以感受到它的溫度,因為你而擁有了情感;然而,隨著沖洗出來的影像,它反映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喜歡一台相機的品牌,就像愛上一個人一樣,無論優缺,只熱愛與它共處的每一刻。
相機工藝是這世界所存在的美好物件之一,不僅只是工具,也是件能在手中端倪把玩的智慧。從材質運用、造型設計、配件組合、機械設計與設計理念及光學結構,加上使用時的過程與產生的影像,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細細品嚐,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發現。
就像愛上了一位有著獨特想法與美感的設計師,在相處的過程,試圖去思考她所說的想法,在每一次的生活中體現思想的語絮。當我們使用相機拍照,是不是遺忘了這個品牌的核心訴求?每一顆鏡頭的設計,都富含了光學設計師在使用與空間的美感想像?若是能去感受這些理念,並在拍攝的同時,理解與運用這些概念拍攝,所呈現出來的風景,是否能多了份溫度?想像與你愛的人相處,因為了解他的個性與優缺,雖然不盡然每一次都會與自我期待的理想一樣;然而這樣的相處過程,更能明確理解他的喜好與適切的位置,找出平衡與共榮的相處方式。
如同一對心意相投的伴侶,雖然不完美卻充滿對話的溫度與溫潤的吸引力。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佗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觀看與使用相機這過程,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對自然、缺陷、樸實事物的嚮往,美在於素朴日常,在不完美,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
|這不只是工作,更是認識世界的媒介
“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物哀──櫻花落下後》
透過觀景窗所拍攝的影像,會看到什麼?如同溫德斯所言,是每一次的影像,一種序列的排列。攏之在內的,有相處的人們與動物,所諏訪的土地,所呈現的種種生活方式,這是一份找尋樸質隱喻的真實。曾有聽過一句話,人生旅行所到訪過的風景,之所以美,來自於每一刻與自己之外的互動,沒有了對話與共鳴,他們也只是存在的過程。因為有了群聚而產生聚落,生活在此持續轉動的內容,塑造了動態球體的動詞——活的文化景觀。
每一個地方,都持續著地方創生的擾動,不斷有著新舊人口,內外文化彼此交替融合成長;作為觀看的記錄者,攝影成為相對客觀的介入,以一個聆聽觀察者,以主觀的方式描述各種生命生存在這土地上的樸實之美。
這些影像,則成為了塑造野史軼聞的證明。
|分享美感的延續,從陰翳中尋找幽玄下的真理
從陰翳中發現美,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靜謐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
攝影,成為了追尋美與感受活著的藝術媒介,構成影像的條件來自光線反射下,由物件的陰翳所構成之圖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史記·孔子世家》
一直認為與追尋的美,是由厚實油潤的豐富陰影階調所構成的影像,記得初中自學西洋水彩時,在完成線條構成的圖面後,首要決定的上色位置為陰影的色調基底,從那時候起,逐漸發現暗部的重要性,如同油畫構圖練習所繪的水果與人像佈景,陰影是充滿層次與張力的綿密粒子,並非明亮的光線不重要,而是從陰翳的探索展現光明的結構;可以說,拍攝為一種屬於私領域的 boudoir,也是一種代稱空間的比喻,也成為在藉由繪畫,在攝影的視覺表現上成為一種通往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內心空間的私密對話。